案例429 台商與殺手二奶(2010/10/28)
2010年10月初,黃老師在上海問事時,一位台商帶著他的「二奶」來看因果。這是一件較為特殊的案例,因此提出來供大家參考。
這位「二奶」的前世,是在宮中當婢女,必須服侍妃子。在工作上,她總是備受挑剔,又必須在險惡的環境下求生存,宮中本是充滿心機與爭鬥,為了生存而須逆來順受,所以她積怨深重,在21歲時選擇了服藥自盡,死前並且聲言「有仇必報」。
這樣悲悽、悲慘的前世,對這位二奶的今世,造成了幾個重大的影響。黃老師當著這位台商與二奶的面,明確的傳達了她接到的訊息:
一、前世的女婢身份,造成了她今世的自卑與自憐。自卑,所以她為了求好、求生存而會不擇手段,不著痕跡,有事也均存放心底,自己謀求解決的方法,並且絶不輕易透露或說出。
自憐,使她很容易得到別人(男人)的同情,也使她因自憐而更有鬥志與企圖心。
二、前世的婢女身份,使她今世(一)很能善解人意,察顏觀色,能輕易擄獲男性好感。(二)為了生存,能屈能伸,內外不一。(三)習慣的隱藏真我,是個令人無法真正理解、捉摸的人。(四)喜歡華麗與奢侈,極力追求欲所要。
三、前世的積怨自殺,對她今世造成的影響是:
(一)無名的不甘心、不甘願、不服氣。這種感覺,在男女多角關係上,極易惹禍上身。
(二)強烈的固執與自我,心中只有自己,是個絶難說服妥協的人。
(三)有仇必報,絶不甘休。
(四)前世是自己死,今世則是要對方死,絶不再重蹈自己死的覆轍。
四、這位二奶的主神也來傳訊。祂說:最令祂擔心的,是她個性上的一些特質:
(一)在因果中的力求生存,會造成她今世「兩敗俱傷」的強烈偏執,也會有「要死一起死」的激烈想法與作法。
(二)前世心胸狹小,今世也是心胸小、格局小,占有慾極強,逆我者、不順我者亡。所以,在她的內心裡,潛隱著一個黑暗面:即「狠」;遇事心急之時即動手,很容易引生意外。
(三)她是個「內心世界」的人,做事心細、有計劃;在感情上,她又孤單、不安、滿是仇恨;而且心胸狹窄、自私,只有自己,沒有旁人。
(四)在她內心的黑暗面裡,充滿了算計、仇恨、不滿、報復、斷頸,所以有仇必報。這種個性特質,她的主神說:很擔心會造成「身敗名裂」的下場。
當黃老師在陳述分析這位二奶的「前世今生」時,她明顯的顯露出尷尬、不安、焦燥的情緒,並且數度偷偷看錶,顯然希望時間趕快結束。其間,黃老師還曾稍做中斷,轉頭向她說:「後悔來這裡問因果了,是吧!沒想到會說的這麼清楚,看得這麼深入,是嗎?」說完便又繼續接訊分析,沒有理會她的一臉尷尬與無措。
黃老師告訴她:「透澈的分析,目的是要妳能完全瞭解自己,也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如此。不挑明說,妳不知道自己心中的仇、怨、恨由何而來,也不知道自己本身潛藏的危險因子。一旦憾事發生,又要悔恨莫及。」
黃老師說:「如今知道了真相,就要修訂自己,改變自己,一切歸零,向前看,才能有個正常的人生與前途。」
最後,黃老師告訴她,她是「後天的先天靈」,這一世是來「考核」的,考情、考色、考財、考工作,她的主神說,她不適合婚姻,不適合感情,一定要徹底改變自己的個性與思惟,轉向正面,選擇正向的感情,否則結婚也是必離收場;考情就是要維持一夫一妻制;考色,就不可涉入他人家庭;考財,就要自力更生;考工作,就要正正當當謀職謀生。
全程諮詢,一個小時結束。很難得看到神尊如此針針見血,毫不保留情面的當著陪同人面前披露一切,將諮詢者內心深處最不為人知的潛層思維,都攤在陽光之下。
筆者深深的感受到了神尊的用心良苦:
在諮詢過程中,這位二奶曾「哀怨」的說:「我真的有這麼壞嗎?」其實,自始至終,神尊沒有說她「壞」,而只是在陳述分析因果帶來的影響。事實上,這位二奶心中有著仇怨、仇恨、報復等等的因子,她自己可以約略的感覺到。但是,這些因子到底有多強烈,可能她自己也沒有察覺。事情總是在緊要關頭時爆發,爆發時才能知道它的威力大小與傷害深淺。但是這時已是一切後悔莫及。
神尊將一切負面現象,全部攤在陽光之下,就是要用當頭棒喝的方式,讓台商與二奶都能同時覺醒。讓二奶知道自己怎麼了?可能會怎麼樣?要如何不要讓憾事成真!也讓台商知道,他可能面臨怎樣的危機!
台灣與中國的關係,越來越密切,兩岸人民的往來也越來越頻繁。台商在大陸「包二奶」的案例太多太多,許多台商也因為包二奶弄得家庭破碎與身敗名裂。
這個案例,是個很好的案例,足供所有台商思考與借鏡警惕。
案例中的「二奶」,因為因果造成她的偏執個性,充滿算計、仇恨、報復的因子,這些隱藏的因子可能會引發多麼可怕的傷害與後果,二奶本身未必知道,包養她的台商當然也不會知道。台商樂在享受齊人之福,卻不知自己實在是每天擁著一顆未爆的炸彈。
神尊挑明了事實真相,可能拆解了一個未爆彈,但是,還有多少顆其他類似的未爆彈,仍然隱藏在眾多的台商與二奶之間?過去,看到許多台商與二奶之間的悲劇,但是前赴後繼的人,總以為自己「英明」,這個案例可為借鏡。
神尊要筆者披露這個案例,也許會令當事人「情何以堪」,但這也是讓當事人雙方(或三方)均能從其中跳脫,不讓悲劇發生的最好方法。神尊用心良苦,但盼眾生均能領悟體會。